Tuesday, July 20, 2010

家庭主婦不是寄生蟲

扁嘴~


昨天翻了2004年5月號的《學前教育》雜誌,有篇專題企劃,清楚傳達了我當全職媽媽後一直說不出來、說不清楚的內心吶喊。

以下是讓我心有戚戚焉的部分文章摘錄:

家庭主婦不用在職場衝鋒陷陣,為養家糊口奔波,有什麽壓力?時任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系主任周麗瑞對於婦女和家庭多年的研究顯示,家庭主婦一天的生活似乎平平順順,壓力卻很大。

沒收入也沒了自信
許多家庭主婦是為了照顧小孩,或家人不希望她外出工作,而非家境富裕,才不工作。即使她們家事做得很好,在傳統家事為視女性本分的觀念下,沒有經濟收入仍使得不少家庭主婦覺得自己毫無貢獻、感到自卑,周麗瑞甚至聽過家庭主婦形容自己的感覺:“就像毫無用處的寄生蟲、米蟲。”


全家都該媽媽負責

當家庭主婦把家庭看做人生的全部,她的責任範圍就無限上綱,舉凡丈夫的事業、孩子的功課、家人的健康、長輩的身體狀況、家裡的乾淨舒適等,她都必須負責。因此倘若先生感冒了,或小孩在學習上無法領先群倫,不能“光宗耀祖”,她都認為是自己的錯。


社會地位直直落

過去社會對家庭主婦有這樣的刻板印象:空閒的時間很多,只要做做家事、帶帶孩子,聚在一起話家常時喜歡東家長西家短地嚼舌根。不少家庭主婦覺得社會看不起“家庭主婦”這個身份,缺乏社會認同和社會地位使她們羞於啟齒:我是一個家庭主婦。



至於我的心理狀態,是這樣的:

收入確實是自信的重要來源!

我常對安琪爸爸說,在職場上,你可以很容易就獲得人家實質的肯定。就算表現再不特出,每年總有固定加薪(至少我之前服務的公司是如此),偶爾有老闆一個肯定的眼神,媽呀!那就夠了。

當全職媽媽呢?沒錯,大家都知道這對孩子來說是件好事,她可以在媽媽的看護下幸福長大;這對媽媽而言,雖說能獲得無償的愛的回報,但卻是遙遙無期的漫長等待。因為孩子很小,她還不懂得表達,不知道媽媽付出的有多少。等她真正知道的時候,搞不好已經過了幾千個日子了。到時,媽媽白髮蒼蒼,青春老去。

但我沒有那麼悲觀,覺得自己是米蟲或寄生蟲。因為我清楚知道自己有工作的能力,有把自己養活的能力;只是目前這個階段,我選擇在家看顧安琪,是為了要陪伴她長大。

至於全家都該媽媽負責這種想法,也曾在我的腦海裡陰魂不散。

我問安琪爸爸:你會不會認為我在家當全職媽媽後,就應該負責家裡所有的家務?

他回答:不是,就算你不做家務,我都不會怪你。你只要看好安琪就好了。這是多麼讓人安心的答案啊!

所以到現在為止,有時候安琪爸爸也會幫忙掃地、抹地、洗尿布;謝謝他體諒我有一雙一掃地、抹地就會脫皮受傷的手。

如果媽媽認為自己應該擔起所有的家事責任,那這類型媽媽則是患上了精神官能症。何必把責任全扛在自己的肩上呢?比如長輩的健康問題,根本是與任何人無關,只與無情的歲月有關。

最後是社會地位直直落的問題。

我不太喜歡跟不太相熟的人嚼舌根,所以基本上我很不喜歡那些很愛說別人閒話的人。但我也知道,社會是怎麼看待“家庭主婦”的。

主流社會大多認為,只有到職場工作才算是對社會有貢獻。在我臨離職場的那幾天,有人對我說“你父母把你養那麼大,讓你念那麼多書,你還沒有回饋社會幾年,就要回去呆在家裡......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不會准許。”

說這句話的人也有小孩,且看以後他們會怎麼樣好了。

我知道,他是打從骨子裡看不起我這種“書念了一堆,最後卻要在家看小孩”的人。但看不起是他的事,我回家當媽媽是我的事——這是我在把孩子給家婆看、給保姆看還是自己看之間,做出的選擇。

但我是凡人,我也有迷惑的時候。前幾天,我才對安琪爸爸說,過去有四十幾萬人有機會看見我的照片(在報紙寫評論),現在都沒有了。他聽完我的“埋怨”,立即給了一個讓人欣慰的答复:那些四十幾萬人今天看完你的照片,明天又去看別人的了(意指報紙每天出版)你現在在家雖然只有兩個人看你,但我們會一直記得你。

怎麼樣?這個答案,夠溫馨,能給我足夠的能量、鼓勵及信心,繼續無憂的當全職媽媽了吧?我想,是綽綽有餘了。

所以我認為,家庭主婦最重視的不是主流社會的看法,而是家庭成員如何看待這個默默付出的角色。

願所有正在迷惑或曾經迷惑的全職媽媽,都能對自己的勇敢抉擇而快樂!

3 comments:

  1. 你有个很懂得表达自己的老公! :)

    ReplyDelete
  2. 要說服小麗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我也是有的放矢,因為對的東西會越辯越明,嘻嘻

    ReplyDelete
  3. 一種米養百種人,別人總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不必去介意別人說什麼,最重要妳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什麼對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即使念到博士去,難道就應該選擇職業,而把自己的孩子從小就丟給Kakak、保姆或親家媽媽帶大嗎?無論是誰,只要有了孩子,就應該放下以孩子為重,更何況只是放下幾年而已。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會重來。

    ReplyDelete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