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916重塑國家記憶

今天(9月16日)是馬來西亞成立47年以來
全國首次普天同慶“馬來西亞日”
謹以此文
獻給檳島喬治市柔佛新山
這兩個餵養我成長的家鄉
並祝
馬來西亞 生日快樂
(儘管妳的人民痛苦得很 > <")

P1160372 檳島新關直角;圖右是呈黑泥狀的沙灘。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迎來兩個新成員——沙巴及砂拉越,馬來西亞成立;兩年後的8月9日,新加坡退出大馬。可惜這47年來,916鮮少在國人記憶裡留下深刻印記。要不是308政治海嘯後,朝野互以916大做文章,企圖拉攏民心、撈取選票,馬來西亞日這一名詞也不會從平淡的歷史資料,蛻變成為今日全國普天同慶的“國慶日”。

然而對部分國人來說,新加坡雖已自成蕞爾小國,但在心理層面上卻仍跟她靠得很近;反倒是對同屬一國的沙砂陌生得很。不幸的是,我恰好就是其一分子,真是汗顏。這一切要從我的兩個家鄉說起。

我有兩個家鄉,一北一南:人生首8年在檳城喬治市,之後在柔佛新山待了10年。

在南北大道還沒建成的八十年代,要從北到南,非得從白天到黑夜在曲折狹窄的州際公路,奔馳近千公里才能到達;但比起複雜難解的心理情緒,路途再艱辛也不算上什麽了。

跨越檳威海峽離開檳島,踏上馬來半島的土地,宛如飄洋過海到達陌生新國度。抵達與新加坡僅一水之隔的新山,即迎來連串的文化洗禮。自此之後,儘管柔佛州歌唱了數百遍,始終無法取代檳州州歌的記憶區塊。

但最後,竟還是不爭氣的把檳州州歌給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在電視上反复播送、至今仍能朗朗上口的新加坡國歌。不得不承認,在這10年,馬來西亞之於我,僅限於課本上的國歌、國家原則、國旗及國徽。

若把首都吉隆坡當作南北兩地的中心點,對國家認同的失落,可說是南比北沉重多了。這間中大幅落差的形成,或是因為在喬治市時仍處於懵懂無知的年紀,對於一切僅能接收,無力反芻思考;以至於至今仍深刻惦記的,僅止於與童年住家一路之隔的新關直角的那片海。

可惜這片海不再湛藍、沙灘不再干淨白皙。三個多月前重返檳島,發現她雖被冠上世界文化遺產的美名,其璀璨光芒卻遠遠不及當年。新關直角的沙灘已潰為爛泥般烏黑,看到這一幕,心痛難忍;只能緊緊抓住殘留的“領著小桶、鏟子,聽著海浪聲挖掘貝類”的記憶片段。

新山同樣有一片海,海的對面是新加坡。年少時期,領著護照徒步通過新柔長堤,明明是出國,卻像是到一個比較遠、需要護照通關的地區而已。這個地區讓我發現,過去在檳城能收看的華語電視節目是多麼匱乏,逼得愛看電視的小孩如我,連個音都沒聽懂的印度片,都照看不誤。

人在馬來半島最南端,國家認同也特別脆弱。不論是讓馬來西亞登上國際舞台的吉隆坡塔、國油雙峰塔還是1998年的共和聯邦運動會,這些榮耀明明是在腳踩著的土地上發生,心理上卻以為這是另一個國家的事。眼之所見,是為了讓路發展,甫抵新山居住的“十五樓組屋”遭拆除;毗鄰的“十七樓組屋”,也在興建新加坡地鐵之名下,消失無踪。但至今已數年,地鐵興建計劃仍悄然無聲。新山人除失去一條高聳的天際線,與國家的誠信又再度被撕裂。

人在新山,心向新加坡;住新山,賺新幣——這恐怕是短期內無法改寫的南方邊城定律。要使柔佛人的心轉向大馬,政府要做的、能做的及該做的,不單是在916進行儀式性的慶祝而已;而應重塑一個沒有新加坡後,又能超越新加坡、更廉潔、更具競爭力及正努力使國人邁向美好生活的國家記憶。唯有這樣,才能徹底洗脫國人在歡度916的同時,卻默默感慨“馬來西亞”失去新加坡的遺憾。


此文於2010年9月16日 於《星洲日報》言路版刊登

6 comments:

  1. Natadecoco,可惜政府無法感同身受。

    ReplyDelete
  2. 身為新山人,真的感同身受...
    而且我從小就在“十七樓”長大,
    那個所謂的地鐵,連個影子也沒看到,
    新的關卡,也不見得真的帶來比舊的關卡更好的便利,
    新山市也慢慢的變成印度城,假期則變成外勞天地,
    說不完的悲哀,只能讓很多國人越堤去當“二等公民”...

    ReplyDelete
  3. Wayne,這麼說起來,我們曾是“鄰居”呢。我在“十五樓”住了一年半載,大概是1989-1990年的那段期間。

    ReplyDelete
  4. 那我們算有做到鄰居啦,哈哈,
    89-90那段時間我還有住在那裏,我差不多住到97年,
    然後有一次頂樓那個大大的水槽掉下來,
    過不久我們就搬了,超恐怖的,我的鄰居還有人因此喪命...

    ReplyDelete
  5. Wayne,你這麼一說,我才想起有大水槽掉下來的事。人老了,記憶都跟著歲月凋零了。

    ReplyDelete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