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5, 2011

《棉花糖女孩》讀後感

在8月中旬的城邦書展買了洪蘭教授翻譯的《棉花糖女孩》,直到3個多月後的今天終於才以龜速看完。間中停了下來的時間,斷斷續續看了其他比較輕鬆的書籍,如《一座山的勇氣》等。

把書擱下、暫時不看,或是有點看不下去的主要原因,與作者Leonard Sax的筆法無關,譯文也非常順暢,文章架構夾敘夾議,可謂非常精彩。應該是,自己離青春期已經太久遠了,每當讀到作者描寫現今(部分)年輕女孩的行為和思維模式時,除了驚訝還有些許的害怕。

我和作者筆下的女孩們,相隔了好幾個世代!在思想方面,如果我是Y世代,這些經已讓父母頭痛得很、超級顛覆傳統價值觀的女孩們,應該是超前科技世代的產物。

假設作者所描述的女孩們的事情都為真——其實都是真的!一切就和那些不厭其煩、搶攻社會新聞版面的事件,完全一模一樣!——我這才發現,我實在太不了解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假設沒看這本書,不了解女孩們如何建立思想模式,在教養女兒的路上,一味的用我(們)習慣的思維模式、行為標準,去要求在未來社會莫名其妙的準繩中卻始終無所適從要如何建立自我的孩子,最終只會形成巨大的代溝問題。

作者要女孩們知道自己是誰,而不是穿了什麼、外表如何、成績如何;諷刺的是,這些所謂的客觀標準,都是現今主流社會唯一評斷孩子成就高低的指標。

看這本書時,我的青春也隨著書頁一頁一頁在腦海裡翻過了一回。原來自己曾經也迷失在“要贏”的偏執上(但我卻從來沒想過要變成瘦子,真怪!)。

那年,我不過是個八歲的孩子。在學校運動會上的100米接力賽跑,有一位隊員不慎摔倒,導致丟失了得獎的機會;運動會結束後,我坐在校門內的階梯上,哭著不肯跟爸爸回家。至今,我仍清晰記得爸爸當時跟我說,輸了不要緊,明年再來。

可父親就只有這麼一句話。

對已為人父的成年人來說,這樣的安慰,可能恰到好處;可對8歲孩子的心智而言,這句話,太深太難理解。

類似以上的自我反思,有很多很多,我相信如果家中有女孩的父母能看看《棉花糖女孩》,有兒子的就選讀《浮萍男孩》,在閱讀的過程中必能獲得書本意外,關於自己獨特經驗的意外收穫。

《棉花糖女孩》不僅是指引父母要怎麼教導、理解、幫助女孩,有一部分是在陪著讀者再走一次狂烈懵懂的青春期。如果你經已為人父母,在看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後,更應該好好回過頭看看自己走過的年少輕狂——這會讓你在教養孩子的路上,有更全面的理解。

只是等安琪長大後的世代,恐怕又是一個完全無法預知的世代。無論如何,只要謹記如何協助孩子認知“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在變動時代裡唯一不變的教養守則——自己別被主流標準牽著跑,我想就應該能成為適合引領孩子成長的父母。

3 comments:

  1. Alice:性格真的是天生的,我想从我们的宝贝身上这一点已经慢慢的显现了。

    看你这样写,那我更要找机会把《棉花糖女孩》和《浮萍男孩》拿来认真地读一读。但我也和你一样有点害怕,回忆起自己的年少时光,那一段有血有泪的叛逆时光。

    8岁,父亲对你说的话你还会记得那么清楚。我觉得那是一种幸福。至少我记不起父亲对我说过的话,像这样的节目我的父母总是缺席。

    绝对赞同你说的最后一段【無論如何,只要謹記如何協助孩子認知“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在變動時代裡唯一不變的教養守則——自己別被主流標準牽著跑,我想就應該能成為適合引領孩子成長的父母。】写的太好了。

    介绍你读一本书,我好爱的一本书:《亲爱的孩子》吴淡如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你是看书还是电影?

    ReplyDelete
  2. 早前看到你有介绍这一本书,我就在八月的华人书展买了。但是我还没看@@

    ReplyDelete
  3. 佩玲,謝謝你介紹了《親愛的孩子》。《那些年》我沒看,不過從新聞已經大約知道故事情節。

    bteng,有女兒的媽媽很適合看《棉花糖女孩》。我真不敢想像以後我們小孩長大後的世界會是怎麼樣的猖狂。

    ReplyDelete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